【基本信息】
书名 | 少嵒赋草(q.03-04) |
書名 | 少嵒賦草(q.03-04) |
出版信息 | 《大唐藏本》 |
出版年份 | 嗣德乙亥Tự Đức Ất Hợi1875 |
页数 | 62 |
文件大小 | 5.3MB |
页面尺寸 | 19 x 12 cm |
清晰度 | 普清 |
文档类型 | 刻板 |
注意事项 | 型号:R.1604 |
馆藏信息 | 越南国家图书馆汉农图书馆 |
摘要 | 内容解析
这40篇赋以中国北朝历史(《北史》)为核心题材,作为越南后黎朝科举考试的文体范本,兼具文学审美与政治隐喻功能。以下从题材选择、文体结构、历史关联及文化价值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题材来源:北史典故的移植与重构 历史事件化用 北魏汉化改革:如《孝文帝迁洛赋》以迁都洛阳事件,探讨“变俗易礼”的治国意义,暗合越南郑主政权对北方士族的拉拢政策。 人物典型塑造 忠臣模板:如《高允谏赋》以北魏高允直言进谏为典范,强调士人“文死谏”的责任,契合科举选拔官僚的道德要求。 地理意象转换 将北朝地理符号(如黄河、邺城)替换为越南本土风物(红河、升龙城),实现典故的在地化。例《邺城赋》结尾:“观邺都之废兴,思升龙之隆替”,直接关联越南都城命运。 破题 以经典语句或历史事件开篇,点明主旨。如《屯田赋》首句:“《周礼》言井田,《魏书》载屯垦”,双引典籍奠定论述根基。 铺陈 骈俪对仗:四六句式工整,例《蝴蝶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化用曹植《洛神赋》);朝生暮死,悟道齐物(呼应《庄子》)”。 结语 归于儒学义理或时务对策。如《河阴之变赋》末段:“乱起萧墙,祸由权阉;故为政者当亲贤臣,远小人”,直指郑主宠信宦官之弊。 能力培养 典故储备:要求考生熟读《北史》《昭明文选》,并能跨文本引用(如将北魏崔浩政策与宋代王安石变法类比)。 评分标准 文采:辞藻华丽程度(如《夜雨赋》中“星汉隐曜,黮黮四合;檐溜潺湲,如泣如诉”)。 政治隐喻 借北朝史事规避直接批评时政。如《尔朱荣诛臣赋》表面写北魏权臣杀戮,实讽郑主肃清异己,考生需以“春秋笔法”含蓄表达立场。 文本的双重性 表层:严格遵循汉文赋体规范,如押韵、用典、骈俪。 接受史意义 北朝史在越南的传播:通过科举赋的普及,《北史》从精英典籍转化为士人共同知识,影响如阮廌《平吴大诰》对北朝战例的引用。 比较视野 与中国律赋的差异:越南赋更重实用对策,而非单纯炫技(如清代律赋《五六天地之中合赋》偏重数理玄谈)。 这40篇北史题材赋,既是后黎朝科举的“标准化答题模板”,也是汉文化在东南亚本土化的独特案例。它们以文学形式承载历史记忆,通过科举制度塑造士人思想,成为研究越南古代政治、教育与文化认同的交叉文本。 |
【部分页面截图】
少嵒赋草(q.-)-
少嵒赋草(q.-)-
少嵒赋草(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