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详情:
作品名称:纪游画册(36开)
朝 代:明
艺 术 家:董其昌
作品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件大小:647.88MB(tif文件大小,不含jpg)
文件格式:TIF+JPG
作品数量:36.0幅
全图尺寸(CM):99.87×647.88
图片像素(PX):2831×2119
分 辨 率(DPI):72×72
作品简介:
材质尺寸:
绢本 册页 设色 31.9×17.5 厘米
简要介绍:
本册是作者纪游写生作品。每一幅都记录了所到之处地名和位置。水墨兼用浅绛法。善于运用笔墨,以清秀中和的笔致勾勒出恬静疏旷的景象。他的墨色明洁隽朗,温敦淡荡,将山川树石、烟云流润表现得柔中带骨,转折灵变,层次分明。古朴典雅的风格,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此画册共十九开,最后一开左幅有董其昌题识,说明此为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三月于舟中所画。。
第二开右幅,描绘以三角状山体环绕成一处谷地的景象。山际之间以浓绿笔墨描绘树丛,山体坡面上先有墨笔皴线,再以淡绿晕染块面。画中构图的手法,与黄公望〈九珠峰翠〉以山峰环绕谷地的处理相似。但是,在此画中董其昌将下侧河口部分紧收封闭,藉描绘树丛以强调山谷的内收效果,如此一来,也将其山水构图转成更具平面组合变化的新模式。董其昌除了以笔墨追求古代传统之外,也有意从构图重新诠释黄公望画风。
第五开左幅,此开画幅山体构成与〈富春山居图〉的中段山体十分相近,无论用墨皴笔,乃至于草木树法等都与之相似。董其昌在京师期间(1589-1595)见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并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购得。董其昌曾自称于二十多岁开始习画,并以黄公望风格为主要学习对象。因公务往来京师、江南等地,顺途观览、搜访古书画作品,为其书画风格奠定丰厚基础。
第十一开左幅山水的构成也有〈富春山居图〉之影响。笔墨带有更多水气,很能表现出山水的温润气氛。山上小块圆卵石层叠相接,也是黄公望山水常见手法。松江地区于十六世纪后半开始,如顾正谊、莫是龙等画家都企图超越文征明以来的苏州风格,进而直接上溯元四家,惟笔墨皴法仍显得扭曲复杂。但在这类董其昌所绘制的黄公望风格山水中,笔墨的运用却已显得简朴,与吴派风格相异
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辛卯,董其昌三十七岁,有闽中之行,翌年北上。此册是经途所作,记沿路胜景。册有米法云山,或用李成、郭熙、黄公望笔意,虽曰写景,实际是融自然景物于古人之笔法中,这是董其昌山水画的一贯特色。
董其昌(西元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年),字玄宰,号思白,江苏华亭人。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天才隽逸,善书画,富收藏,尤精鉴赏。临摹书迹,至忘寝食。行楷之妙,称绝一代。 董氏于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护送馆师田公之丧归葬,顺道游历福建江南一带名胜。翌年春还朝途中,阻风河道,舟中宴坐无事,遂画以纪游。画上提跋以细楷书之,用笔锋芒毕露,字势灵动倾侧,与米芾之小楷风格关傒密切。(台北故宫官网)
款识题跋:
款识:1、修道亭在常山郭冬山
2、焦山即浮至山
3、彭城戏马台
4、 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5、吾松小赤壁也,仿黄子久笔意
6、三衢有阑
7、大田县
8、 吴中西山
10、余至自西湖
11、武林飞来峰
12、山为大田林坪山
13、 再寻灵隐寺
14、吕梁县瀑
15、普明塔在沙县东
16、武夷接笋峰
18、严子陵摊
20、西安县鹿鸣山
21、梵村卧云山
22、严州府
23、富阳县
25、兰阳山
27、武夷有大王峰
28、 洞天岩在沙县之西
30、北固山在京口
31、信州望灵山
32、永安栟榈山
33、场帝
34、惠山寺
35、壬辰三月四月
36、西与暮雪予时远,新安许太傅还家不值宿于逆旅撅明及之 辛卯冬岁除前五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