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代【董其昌】《行书札卷》故宫博物院TIF高清大图中国画古画素材下载

作品详情:

作品名称:行书札卷
朝 代:
艺 术 家:董其昌
作品收藏:故宫博物院
文件大小:209.69MB(tif文件大小,不含jpg)
文件格式:TIF+JPG
作品数量:1.0幅
全图尺寸(CM):945.51×209.69
图片像素(PX):26802×2608
分 辨 率(DPI):72×72

作品简介:

  《行书札》卷,明,董其昌书,纸本,行书,纵27.5厘米,横274厘米。
  《行书札》卷释文
  此卷有鉴藏印“廷”“燦”。
  此为董其昌所书五通信札,分别致“台驾”、“老亲家”、“老亲翁”,并未确指受信者名号,据信札语气推测,或是写给同一人的。除通常问候、致谢等语句之外,札中还谈及多方面内容,既有议论国事的,也有谈及家事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每通均谈及书画鉴赏与收藏,涉及巨然、李成、赵大年、趙孟頫、倪瓒、吴镇、姚绶等家,可知董其昌此时应是乡居多暇,以书画自遣,且受信人亦为精于书画鉴赏之道者,故往来书信多有谈及。这些书札对考察董氏生平事迹和书画活动具有一定价值。其中赵孟頫的洞庭东山图至今存世。
  从书法风格看,笔画成熟精到,秀逸天然,但各札间又略有变化,这或许是书写时间略有间隔所致。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九月至今缺然音问,每传台驾非久即过敝郡,所以延颈甚久。今逼岁除,知相晤以春为期矣。祁直指见示考卷,读至尊舅长公雄笔灼然,文肃正传,岂迩来习气自豪者所敢望。丙岁首抡可必矣。预贺预贺。近有一僧自歙来,以赵吴兴画卷及迂翁画轴至,将购于不佞昌,适为卜地乡行,不相值,遂复将去,似亦来春一赏心事也。苏考台更在何时,闻司理复来,亦一奇事。庙堂自驱逐。丹阳之解别无料理,又不知察典能厌人意若何也。不腆节敬幸,恕輏亵。嘉平廿四,其昌顿首顿首。左冲。
不佞昌行时承老亲家冲寒远出,取祖金昌,厚贶华觞,宠行殷笃,非道义骨肉之爱何以有此。初谓朱阳吕城之间每岁筑壩,欲及其未筑时催榜,乃舟抵晋陵,传檄起工者,已信宿,直逼岁除方始通涂。间关水陆发轫先愁,而东牟兵变见告,不胜犹豫,悔之无及。后有北来官舫,乘流而下,知流澌已尽,乱承蹈海,料非履险,既展不缩。今日已至夏镇,相望迢遥。小仆拟于济上发归一二,恐布谢犹迟,因张丈归舟,附此奉许,冀慰老亲家相念也。今秋老亲家来路即是不佞归路,伫望伫望。闻程氏书画俱在苏城,求沽亦颇通融,就中方册廿幅三百,大册廿二幅六百,皆不佞昌所藏。方册有大年二幅,可称神品;大册即李营丘设色山与子昂洞庭两山,真迹神品,海内罕见。倘在踪迹,幸裁酌收之,何如何如。小儿久失学,今年得师,或不至负老亲翁至爱耳。余有嗣布。二月望。其昌顿首顿首。
烽火告急,民讹繁兴。顷有言崇明被劫者,而道尊又将以援兵入都,颇讶。娄江一时无后备,正欲遣力询老亲翁与诸大夫何以为地方计。昨又闻崇明语为虚传,是以暂止,乃手教先之矣。京师即未必有不测,但主上顾两班大臣谁足分忧者。倘贼后光长驱,何以应之。当危急存亡之时而尚口养交执,国命如故,恐九庙有灵,必不相逭也。梅道人画亦疑,其长树欠力,似姚公绶笔,或临巨然粉本,故少气耳。不能避尊鉴。敬服敬服。潇湘图何以辄归,新装大轴附览。每每向眉公云,屡拜厚贶,而敝里一无佳产可以奉报百一。兹又辱种种分甘,且京儿过损金玉之惠,举家惭感,先此布谢。不一。十八日,其昌顿首顿首。左冲。
其昌欲过谢老亲翁种种隆施,以先往海邑为亡儿分家事,滞留数日。知玉趾临敝城,复不得扫径,为交臂之失,罪罪。今年秋暑异常,名园潇洒,凉飔入坐,可洗多年邸居尘沙,受用。闻之徐沧老廿四日当见访,蓬蒿仰见隆情,一月之中,两勤命驾,感极感极。乃有隐情欲布者,敝郡有士夫两家之閧,虽绝不与事者无所不疑。兹适郡伯莅任,侦探甚严。不佞昌谢病不出以侍其自定,所谓无过乱门,容八月颛造也。因茶僧以闻,幸秘之。复得画册十余,方令人装潢以待赏鉴。不一。十九日,其昌顿首顿首。左冲。
出门来,中途闻已拜厚贶,昨又饕盛筵,可胜感悚。朝来当再造谢为别。乃中夜鸣榔,陈人多畏,每以酒脱自适耳。小儿京自七月面试,三六九皆作二篇,顷县试未冠题,令拟一首,虽单薄无华,未至荒涩,呈老亲家览之,以慰厚望于万一耳。直指公有开门毕事确期,幸赐见报,不知可更致书申重昨语并忬感悰否。此公似流利又甚诚直。昨年在京师以一寒族贫生赞誉,乃于失科举时向甘公牢荐,竟蒙收入闱。昨又语及,大是存记,浙中鲜此等友朋也。陈丈所临册叶果速肖,若倪迂一册在四幅一卷中者,未及入全册,幸借一观,若已入全册,则装潢严重,小仆不能将,亦恐路难,容以异日图之,勿复误事。其昌顿首顿首。左冲。书成适小仆无便舟,敬附□卿使者以上。巨然,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亡,至开封(今属河南省),为开元寺僧。多以长披麻皴画山水,山顶多作矾头(石块),与董源并称“董巨”,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李成(?—967年),字咸熙。其先人为唐宗室,后周时避居山东营丘。幼喜诗赋及琴棋书画,尤以画山水寒林著称于时,对后世山水画影响极大。
赵大年(生卒年不详),名令穰,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活动于神宗、哲宗两朝之间。官至光州防御使、崇信军观察留后。他自幼观赏、临摹家中所藏晋唐以来法书名画,有较高的笔墨造诣。画风工致淡雅,意境清幽典丽。只是由于身处宋宗室之列,久居宫苑,难得于自然山水间巡游。所以,画作题材范围狭小,仅限于皇族所在地开封、洛阳间的汀渚之景。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曾慨叹他:“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代表作《湖庄清夏图》卷(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卖卜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元四家”之一。善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多用于题画,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姚绶(1422—1495年),字公绶,号穀庵,别号丹丘子、云东逸史,晚号仙痴,浙江嘉兴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授监察御史,后谪江西永宁知县,辞官归隐,筑室曰丹丘,人称丹丘先生。乘“沧江虹月”之舟,泛游吴越间。书法师魏晋,风格淡雅劲婉。绘画善山水,好作沙坳水曲,重林远汀,宗吴镇、王蒙、赵孟頫诸家,水墨苍润,妙得神髓。间写竹石,潇洒可爱,酷似吴镇。擅古文诗赋,有《谷庵集选》10卷。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作品展示:(此图片展示为浏览之用,非高清!)

行书札卷

行书札卷

行书札卷_0

行书札卷_0

行书札卷_1

行书札卷_1

行书札卷_2

行书札卷_2

下载链接:(下载图片高清,无水印!默认提供【JPG快速浏览版】【JPG高清版】【TIF高清版】3个版本,百度网盘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