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蓝瑛 |
品名 | 画溪阁清言图轴 |
朝代 | 明朝 |
文件大小 | 18.0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1317×4557 |
尺寸(CM) | 11.15×38.58 |
作品数量 | 1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绘画 |
品名 |
明蓝瑛画溪阁清言 轴 Elegant Conversation in a Streamside Pavilion |
分类 | 绘画 |
作者 | 蓝瑛 |
数量 | 一轴 |
典藏尺寸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167.5×48.3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绢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作者款识 | 蓝瑛 | 本幅 | 溪阁清言。赵仲穆画法。拟于龙泓精蓝。蓝瑛。 | 行书 | |
印记: 蓝瑛之印、田叔父 |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 【印记】 |
鉴藏宝玺 | 乾隆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乾隆鉴赏 |
鉴藏宝玺 | 石渠定鉴 |
鉴藏宝玺 | 宝笈重编 |
鉴藏宝玺 | 养心殿鉴藏宝 |
鉴藏宝玺 | 石渠宝笈 |
鉴藏宝玺 | 三希堂精鉴玺 |
鉴藏宝玺 | 宜子孙 |
鉴藏宝玺 | 嘉庆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宣统御览之宝 |
主题
【主题类别】 | 【主题(第一层)】 | 【主题(第二层)】 | 【主题说明】 |
主要主题 | 山水 | ||
次要主题 | 树木 | 松 | |
其他主题 | 山水 | 溪涧、湍泉 | |
其他主题 | 山水 | 江河、湖海 | |
其他主题 | 人物 | 高士(士人、隐士) | |
其他主题 | 花草 | ||
其他主题 | 花草 | 藤萝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水榭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房舍 | |
其他主题 | 人物 | 官员(臣) | 官员 |
技法
【技法】 | 【技法细目】 |
皴法 | |
人物衣纹描法(减笔) |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资料】 |
收藏着录 | 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第三册,页1142 |
收藏着录 | 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页489 |
收藏着录 | 故宫书画图录,第九册,页217-218 |
参考书目 |
1.〈明蓝瑛画溪阁清言〉,收入陈阶晋、赖毓芝主编,《追索浙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8年初版一刷),页189。 2.〈明蓝瑛溪阁清言〉,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晚明变形主义画家作品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7年九月初版),页298。 |
内容简介(中文) | 蓝瑛(公元一五八五-一六六四年尚在),浙江钱塘人。字田叔,号蜨叟、西湖外史,晚号石头陀。 悬崖溪壑,三松劲挺,松荫间有丛屋长廊,轩中二人凭泉清话。湍泉三折而下,深有韵致。画藤萝用墨笔双钩,粉青敷色,极为醒目。全幅笔墨设色及树石造型,奔放而有己意。款题云拟赵雍(元人,活动于十四世纪)画法,然已具自家风貌。 |
内容简介(英文) | Lan Ying was a native of Chekiang. He established his own style as a painter through exhaustive study to reveal an original yet archaic manner. Depicted here are three robust pines with one in front draped in wisteria vines. They stand in front of a mountain at the foot of a stream. In the shade lie clusters of buildings connected by corridors. Two gentlemen in the pavilion to the right are engaged in elegant discourse by the bend in the stream. Wisteria leaves were done in outlines filled with bluish-green color, making them stand out. The ink, brushwork, coloring, and tree and rock forms are all unrestrained. Though the artist claimed in his inscription to be following Chao Yung (ca. 1289-ca. 1362), the work actually reflects his own 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