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代【刘墉】《行书庄子缮性篇》不详TIF高清大图中国画古画素材下载

作品详情:

作品名称:行书庄子缮性篇
朝 代:
艺 术 家:刘墉
作品收藏:不详
文件大小:170.64MB(tif文件大小,不含jpg)
文件格式:TIF+JPG
作品数量:1.0幅
全图尺寸(CM):946.07×170.64
图片像素(PX):26818×2121
分 辨 率(DPI):72×72

作品简介:

材质尺寸:
纸本 卷 17.6×262.4 厘米
简要介绍:
译文: 缮性。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汩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燧人伏戏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上二字点去)人何由兴乎道(点去)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不见也。非闭其言不弗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乎天下。则返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行身者。不以辨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矣。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不乐未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台北故宫)
刘墉(一七一九─一八O四),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政绩、学养俱佳,书法造诣也相当深厚,非一般人所能及。
刘墉书法经过长期段练,早年顺乎时代潮流,临习董其昌、赵孟𫖯书法。其后多方面学习晋、唐、宋各家作品,对颜真卿和苏轼的书法体验尤其深刻,逐渐融会成自己的面貌。此件行草书为晚年精品,浑厚天然,不失古人法度,可以代表刘墉个人的风格。(台北故宫)
款识题跋:

款识:刘墉行草书款: 余年十八岁时。见外舅斋中草书一卷。乃书缮性篇。末云宏农张芝书。接缝处有小字云。蜀苏舜钦临其草书。大小如阁帖所刻。知汝殊愁数行。笔法亦近之。偶学其意。石庵并识。

题跋: 包首曾熙签: 石庵先生书庄子缮性篇。晚年精品也。丁巳(西元一九一七年)闰二月为大武五弟署耑。农髯熙。

印记:髯公

钤印:

收传印:佛性雄猛,日观峰道人,缾斋秘箧,阿缾秘玩,天随欣尚,习是斋藏天随阁珍品(重一)

作品展示:(此图片展示为浏览之用,非高清!)

清_刘墉_行书庄子缮性篇

清_刘墉_行书庄子缮性篇

清_刘墉_行书庄子缮性篇_0

清_刘墉_行书庄子缮性篇_0

清_刘墉_行书庄子缮性篇_1

清_刘墉_行书庄子缮性篇_1

清_刘墉_行书庄子缮性篇_2

清_刘墉_行书庄子缮性篇_2

清_刘墉_行书庄子缮性篇_3

清_刘墉_行书庄子缮性篇_3

下载链接:(下载图片高清,无水印!默认提供【JPG快速浏览版】【JPG高清版】【TIF高清版】3个版本,百度网盘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