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清高宗】《缂丝乾隆御笔卞和献璞说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高清TIF大图网盘下载

【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清高宗
品名 缂丝乾隆御笔卞和献璞说图卷
朝代 清代
文件大小 236.29MB
分辨率(DPI) 72×72
像素大小 14926×2119
尺寸(CM) 526.55×74.75
创作时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
作品数量 1
作品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缂绣,书法
品名 清缂丝乾隆御笔卞和献璞说 卷
分类 丝绣
书体 草书
创作时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
数量 一卷
作品语文 汉文
释文 (缂丝乾隆御笔卞和献璞说)卞和献璞说。或问卞和献璞之事。为有乎。为无乎。曰无。何以见之。曰以今和阗之玉见之。和阗之玉有二。一曰山玉。取之山。一曰水玉。取之水。取之山者其质大。或至八九尺。然间杂石性者有之。取之水者其质小。至大者不过尺余。光莹弗杂石性。盖受水性润故也。故恒以水玉为良。此历年贡自和阗。人所共知者。若和氏所献。应为良玉。必出自水者。既无杂石性之理。安用玉人相之。以为非玉。两被刖。继之哭以血。而始明其为良玉哉。此之误必在璞之说矣。盖玉未治为璞。见玉篇。或山玉之杂石性者。而决非良玉之产水中者也。亦决非璞包玉不见。必待剖而后知其为玉也。若玉皆有璞包之必待剖而后得。则今和阗之玉多无万。谁为一一剖之乎。此不待辨而知。玉之不在璞中。必待识者剖之而后得也。且卞和之目。亦与人同耳。玉人攻玉久矣。岂不能识玉而和识之。即以为诳。其罪亦不至一再刖足也。夫以杂石性未治之璞。去其石性。理而为璧。亦恒事耳。奚至艳称千古乎。盖韩非自叹己之不遇。时人之不识己。设为此谬悠之说。以自喻耳。然非非不明敏达时务者。观其说难之文。反复论辨。曲尽人情。既达时务尽人情。则应薄世高蹈。以全其真。又何必为此谬悠之喻以惑后世乎。余故曰无此事也。乾隆丁未(公元一七八七年)孟秋御笔。(缂印二)。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31×104.6
隔水一 37×11.3
引首 31×76.8
隔水二 37×11.3

质地

【质地位置】 【质地】
本幅
引首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题跋 引首 行书 (缂题)。怀珍辟谬。古希天子(缂印一)

技法

【技法】 【技法细目】

作品展示

清缂丝乾隆御笔卞和献璞说卷

清缂丝乾隆御笔卞和献璞说卷

清缂丝乾隆御笔卞和献璞说卷_

清缂丝乾隆御笔卞和献璞说卷_

清缂丝乾隆御笔卞和献璞说卷_

清缂丝乾隆御笔卞和献璞说卷_

【下载地址(支付后可显示下载链接,默认提供百度网盘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