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黄公望 |
品名 | 富春山居图 |
朝代 | 元代 |
文件大小 | 255.16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45847×1855 |
尺寸(CM) | 388.17×15.7 |
创作时间 | 元顺宗至元四年(1338) |
作品数量 | 1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绘画 |
品名 |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卷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
分类 | 绘画 |
作者 | 黄公望;Huang Gongwang |
创作时间 | 元顺宗至元四年(1338) |
数量 | 一卷 |
典藏尺寸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32.9×589.2 |
隔水一 | 33.2×31.3 |
隔水二 | 33×13.2 |
拖尾一 | 22.7×50.1 |
拖尾二 | 30.2×118.8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隔水一 | 绫 |
隔水二 | 绫 |
拖尾一 | 纸 |
拖尾二 | 纸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作者款识 | 黄公望 | 本幅 | 子明隐君将归钱唐。需画山居景。图此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公元一三三八年)秋。 | 草书 | |
印记: 黄氏子久 |
|||||
题跋 | 刘珏 | 本幅 | 成化丙戌九月完庵刘珏鉴藏 | 行书 | 成化丙戌九月完庵刘珏鉴藏。 |
印记: 完庵、廷美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清和月御笔 | 行书 | 画家贵正不贵奇。大痴此巻三昧知。天地造物匪物造。元气裹合神淋漓。六法上乗我所喜。言之不足长言之。石渠寳笈惜未载。行幐书笥常相随。田盘小憩天成阁。展觉峰峦近列眉。香山岫云足佳趣。以境质画非然疑。乃知逢源任左右。是谓罔象合天倪。如入画禅晤思白。摩诘雪江有所思。我欲寿之以佳作。德潜手笔犹能为。富春大岭汝有记。吊古寤叹兴嗟咨。试评此画得所否。更须纸尾挥颜碑。每阅此卷爱玩不置。因命学士沈德潜题其后。而自纪以诗。乾隆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清和月。御笔。 |
印记: 清玩、比德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长至后一日。重华宫御识。并书。 | 行书 | 乙丑夏沈德潜进其所为诗古文稿。几暇披阅。则跋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在焉。所记题跋收藏始末甚详。是年冬偶得黄子久山居图。笔墨苍古。的系真迹。而德潜文中所载沈文王董邹氏五跋。有董邹而缺其三。且多孔谔一跋。以为山居与富春自两图也。然爱其溪壑天成。动我吟兴。乃有长言。亦命德潜和之。且询其较富春为何如。德潜之跋。以富春山居。归安氏为未得所。安氏不知也。越明年丙寅冬。安氏家中落。将出所藏古人旧迹求售于人。持富春山居卷。并羲之袁生帖。苏轼二赋。韩干画马。米友仁潇湘等图。共若干种。以示傅恒。傅恒曰。是物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将安用之。居少间。恒举以告朕。朕谓或者汝弗识耳。试将以来。剪烛粗观。则居然黄子久富春山居图也。五跋与德潜文脗合。偶忆董跋与予旧题所谓山居图者同。则命内侍出旧图视之果同。次日命梁诗正等辨其真伪。乃咸以旧为真而新为伪。反复详览。始知灯下骇以为更得富春者乃误也。匪惟予误。沈德潜之嗟咨叹赏。勒文以记者亦误也。奚啻德潜。高士奇。王鸿绪辈之侈。赏鉴之精。贾直之重。以为豪举者均误也。富春山居。本属一图。向之题山居者遗富春二字。故虽真而人疑其非是耳。虽然摹董而即董。肖黄而即黄。盖非近日俗工所能为。且其别种。亦有实出旧人手笔。而古香清韵。堪以继武石渠宝笈者。概以二千金留之。予因之有深警焉。叹盛衰而归梦幻。德潜盖详言之。玩物丧志。又不若不识者之为得矣。而况目迷五色。易眩鲜明于浏览。其尚可也。于出治用人其可乎哉。因一事乃获三益。是不可以无记。爰书之于旧图。而正其名曰富春山居云。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长至后一日。重华宫御识。并书。 |
印记: 会心不远、德充符、天龙三昧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此系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春月题语。长至后一日再识。 | 行书 | 此系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春月题语。长至后一日再识。 |
印记: 染翰、涵虚朗鉴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小寒重华宫御识 | 行书 | 元史不载子明其人。惟明金赉画史会要云。任仁发字子明。松江人。官至都水庸田副使。计其时代。与公望相同。且善书画。气类孚合。殆即其人耶。顾仁发官水监。而图云隐君。或在其未仕前。抑或官成归隐。均未可知。至松人而曰将归钱唐。或亦犹公望虞山人。而小隐富春也。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小寒重华宫御识。 |
印记: 朗润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榖雨日御题 | 行书 | 大痴道人黄子久。诗中元白书颜栁。富春大岭称絶作。脍炙都人士之口。金题玉躞标山居。然疑即是富春否。展卷一室饶古香。华亭妙笔存图右。品评精确书法高。以书例画珍琼玖。江山万里无足奇。万里以外个中有。平沙远渚隔重林。水郭烟村带层阜。耕者读者杂渔樵。天高地下适飞走。浑噩全无意匠营。都来量物随所受。宜令香光拜下风。倪迂范缓谁妍丑。不必什袭夸鉴藏。丁甲呵持自能寿。乾隆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榖雨日御题。 |
印记: 乾隆宸翰、几暇临池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丁卯(公元一七四七年)仲春月御笔 | 行书 | 识得山居子久传。雪溪摩诘钓舟扁。画禅室里羣仙侣。近日纷来参画禅。予既辨明此卷。为子久富春山居真迹。近又得此摩诘雪溪图。二物皆董其昌画禅室中所藏。因成断句。丁卯(公元一七四七年)仲春月御笔。 |
印记: 比德、朗润 |
|||||
题跋 | 清高宗 | 乾隆御笔。 | 行书 | 间气所钟。必也悠久。如彼松柏。夫岂蒲栁。名讵有定。繋乎人口。定者存焉。谋邑则否。繄我好古。图左史右。富春山居。石渠瑛玖。问自何来。画禅所有。为堂为霍。为峤为阜。或宛而隆。或放而走。有树风生。有泽虚受。三叠识言。爱忘其丑。尔因我传我以尔寿。丁卯(公元一七四七年)仲春盘山行宫展玩。因用前韵再题。名山佳画。相对怡神。致足乐也。乾隆御笔。 | |
印记: 比德、朗润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丁卯(公元一七四七年)春正御笔 | 行书 | 富春疑案叅来久。今喜辨眀杨即栁。高王目迷何足云。压倒徳潜谈天口。我非博古侈精鉴。是是还应别否否。沈文王氏乃捉刀。华亭晋陵仍左右。始识流传祇一图。珷玞安可同瑶玖。笑予赤水索元珠。不识元珠吾固有。如浮海者必由河。如登山者必历阜。纵云露柱即灯笼。坐令优孟望而走。每读班赋发深思。贵耳末学多肤受。吴下诗人即趋阙。试与观之应觉丑。还续长言当自讼。庶使此图更因寿。余既辨明此图即富春山居图。乃迭旧韵更为长歌。以书其后。乾隆丁卯(公元一七四七年)春正御笔。 |
印记: 会心不远、德充符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戊辰(公元一七四八年)夏五御识 | 行书 | 清和既杪。梅雨初霁。一再展玩是卷。觉林峦湿润。气象滃郁图间。令人想见朝岚夕霭。变幻出没之态。岂笔墨真通造化耶。古人论画要。首曰气曰韵。是卷惟气韵生动。故随时领略。难竟其趣也。乾隆戊辰(公元一七四八年)夏五御识。 |
印记: 干、隆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己巳(公元一七四九年)长至后三日御识 | 行书 | 是图致可爱玩。凡晦明风雨。展卷辄有会心。兹值晴辉积素。偶一卧游。当日严陵高致。彷佛遇之。因诵柳河东扁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句。弥觉神往。乾隆己巳(公元一七四九年)长至后三日御识。 |
印记: 几暇怡情、得佳趣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题 | 行书 | 辛未(公元一七五一年)南巡。登灵岩山。南眺具区。一望平远无际。髣髴此段景色。沈德潜书室在山麓。尝见其山居杂咏十律。因次韵赐之。予非山居者。而颇得山居之趣。斯图其先导欤。御题。 |
印记: 妙意写清快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笔 | 行书 | 辛未(公元一七五一年)上巳。驻跸钱塘。坐西湖行宫。山翠波光浮动。几案晴雨变幻。出奇无穷。惜不得子久为之写照。因展卷题之。御笔。 |
印记: 如如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御识辛未(公元一七五一年) | 行书 | 暮春之初。南巡至会稽。昔人所云。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者。隔江睇富春诸山。矗矗如螺髻。浮出云外。睪然者久之。重披是图。益为神往。乾隆御识。辛未(公元一七五一年)。 |
印记: 中心止水静、取益在广求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书之时八月九日也御识 | 行书 | 此图数随行笥。甲戌(公元一七五四年)东巡至吉林。驻跸松阿里江上。沙渚烟邨。恍然图中胜处。因于行在展卷。书之时八月九日也。御识。 |
印记: 会心不远、德充符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丁丑(公元一七五七年)三月御识 | 行书 | 南巡至钱塘。访云栖禅舍。沿江岸陆行。富春山色。了了在目。又遇山人于笔墨町畦外矣。丁丑(公元一七五七年)三月御识。 |
印记: 比德、朗润、含辉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笔 | 行书 | 丁丑(公元一七五七年)春南巡至栖霞。登最高峰。大江前横。一碧千里。扁舟出入烟渚间。江外远山案衍。恍然昔日山阴道中,遥望富春山色也。放歌之余。因展是图识之。御笔。 |
印记: 几暇怡情、得佳趣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庚辰(公元一七六0年)仲春御识 | 行书 | 驻跸盘山。夜雨初霁。坐成天楼。俯视冀野宽乎。山云动荡。想见春渚潮来。波涛万顷。倘即香光所云。一峰老人以烟云供养者耶。庚辰(公元一七六0年)仲春御识。 |
印记: 比德、朗润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行书 | 尖塔揽全角。陈园跸暂停。佳时逢上巳。随地可稽亭。绿水澄而照。春梅静以馨。托波杯不泛。恶旨有芳型。壬午(公元一七六二年)春巡。亲莅海塘筹关。上巳登尖塔二山。全览沧溟形势。时银涛。一线正涌海亹。弭节所经。想见潮。平春渚。展图恍然有会。即以是日所作书志卷中。 | |
印记: 古香、太璞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甲申(公元一七六四年)小春御笔 | 行书 | 富春景四时变幻。而霜林红紫尤为溪山胜观。今来田盘。适当冬孟余暄。清霜着树。丹黄万壑。不减江城锦绣林。而岩峦雄秀。村野丰熙。若令一峰见之。其浑厚华滋。或当于此图外,别添一神契耳。行箧展卷。因识图隙。甲申(公元一七六四年)小春御笔。 |
印记: 乾隆宸翰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乙酉(公元一七六五年)春御识 | 行书 | 予南巡四至浙江。富春皆未到也。或眺于山阴道中。或见于云栖江岸。或寄想于尖塔海亹。今来坐观潮楼。目送银涛。远平春渚。一峰长卷。彷佛遇之。则入山而身在画中。何如望山而画在目前耶。兹行既辨浙江涛。广陵涛疆域之舛。与前此考订山居真赝事颇相类。予之不欲蓄。疑固不以小大歧视耳。乙酉(公元一七六五年)春御识。 |
印记: 比德、朗润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识 | 行书 | 自富阳至桐庐。胜甲浙右。子陵高风与山水同远。丙戍(公元一七六六年)秋驻静寄山庄。偶忆昌黎盘谷序所云盘中耕钓之乐。较严濑想当伯仲。御识。 |
印记: 干、隆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识 | 行书 | 丁亥(公元一七六七年)春巡津门。舟行淀泊间。烟水渺弥。不异春江风景。船窗携卷。忽若横岭侧峰点缀渚岸。及登观海台。云涛浩瀚。气象万千。则更旷然意远矣。御识。 |
印记: 几暇怡情、得佳趣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戊子(公元一七六八年)孟秋御笔 | 行书 | 热河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与昔人所评一峰画景象适合。尝于苑中作亭曰。对画非虚拟也。秋巡驻山庄。展卷悠然。独惜子久未见此境耳。戊子(公元一七六八年)孟秋御笔。 |
印记: 会心不远、德充符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笔。 | 行书 | 峣峰岳岳气蒙蒙。绘以松苍与杏红。粉本问谁能肖得。春山曾见有王蒙。己丑(公元一七六九年)暮春至盘山。时雨既滋。因于读画楼题句。子久此卷气韵。雅相印合。并书卷中。御笔。 |
印记: 会心不远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辛卯(公元一七七一年)春御识 | 行书 | 春巡登泰山。曾空荡胸。众山俯览。苍深浑厚之气。不啻披子久巨帧。回跸舟行汶卫间。船窗晴眺。展对此卷。浓青未了。髣髴遇之。书以纪胜。辛卯(公元一七七一年)春御识。 |
印记: 古香、太璞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识 | 行书 | 壬辰(公元一七七二年)仲春。盘山两次对雪奇景。实为创见。既形诸吟咏。展大痴此卷。烟峦万变。若论群峰玉戏。斯究过之。御识。 |
印记: 澄观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癸巳(公元一七七三年)春月御笔 | 行书 | 渐远村庄水面宽。水营因以构河干。嫌他行馆修而饰。爱此居舻福且安。帆落春风静玉浦。窗凭望月漾金澜。扈舟高下樯灯列。竟作南巡一例观。水营一律淀池风景。宛如江乡。惟欠佳山耳。船窗展卷如对富春。癸巳(公元一七七三年)春月御笔。 |
印记: 朗润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识 | 行书 | 田盘富于杏。每花时掩映松间。青红相错。天然好景也。甲午(公元一七七四年)仲春下游至山庄。杏花正开。展卷评量。足傲子久矣。御识。 |
印记: 比德、朗润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乙未(公元一七七五年)暮春御识 | 行书 | 今春至田盘山中。景物之妙。似有胜于去年者。盖佳山水每游得。概日异而岁不同。譬之展阅名画。辄有会心。亦与溪山相引无尽。因于子久卷书之。以示两两印合耳。乙未(公元一七七五年)暮春御识。 |
印记: 古香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丙申(公元一七七六年)初夏御笔 | 行书 | 今春东巡登岱。览天门日观之胜。不异往年所见。适封中云起。冀合肤寸以润青郊。迨返棹河瀛舡窗。对雨展卷快。披烟霭与触石。氤氲景概。恍有会心。因识大略于此。丙申(公元一七七六年)初夏御笔。 |
印记: 会心不远、德充符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庚子(公元一七八0年)冬日御识 | 行书 | 不见富春山色已十五载。今春过云栖山径。江光云影。远映层岚。宛如子久笔端神韵。兹偶一展阅。益洽我心矣。庚子(公元一七八0年)冬日御识。 |
印记: 古稀天子、犹日孜孜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行书 | 谒真定大佛寺。并至五台。展卷证浮岚暖翠。一而二。二而一也。暮春之初识于白云之行馆。辛丑(公元一七八一年)。 | |
印记: 古稀天子、犹日孜孜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壬寅(公元一七八二年)暮春之初御识 | 行书 | 兹来田盘。创见燕柏。欣然写之。脱稿后展阅此卷。觉墨章水晕。有所相资。壬寅(公元一七八二年)暮春之初。御识。 |
印记: 比德、朗润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识。 | 行书 | 癸卯(公元一七八三年)冬初。自盛京谒陵。回跸至夷齐。庙俯仰山川。清风斯在。悠然有会。于子陵桐江之间。因书此卷。以志一时。御识。 |
印记: 古稀天子 |
|||||
题跋 | 清高宗 | 乙巳(公元一七八五年)春御识。 | 行书 | 田盘山色。与此卷俱。愈看而不厌者。盖得熟中生趣耳。乙巳(公元一七八五年)春御识。 | |
印记: 古稀天子 |
|||||
题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