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代【王绂】《墨竹图轴》故宫博物院TIF高清大图中国画古画素材下载

作品详情:

作品名称:墨竹图轴
朝 代:
艺 术 家:王绂
作品收藏:故宫博物院
文件大小:453.83MB(tif文件大小,不含jpg)
文件格式:TIF+JPG
作品数量:1.0幅
全图尺寸(CM):67.7×453.83
图片像素(PX):7997×18917
分 辨 率(DPI):300×300

作品简介:

明代, 王绂作 ,纸本 ,墨笔,纵113.8cm,横51.3cm
  《墨竹图》轴,明,王绂作,纸本,墨笔,纵113.8cm,横51.3cm。

  是图以墨笔画竹三株,竿梢挺然,枝叶飘摇,有潇洒出尘之致;枝干润泽,叶尖微垂,具含雨带露之态。王绂以画山水竹石闻名于世,其画竹尤为明代“开山手”。此幅画法上承元人而自出新意,出竿、伸枝、布叶,均笔笔有法而又不拘于法。以圆劲之笔画竿,以秀挺之笔画枝,竹叶运用笔触之宽窄直曲,发挥书法特长,随手自然撇出,以体现叶之正侧向背,顾盼俯仰。以墨之干湿浓淡,笔触之大小疏密,表现竹丛之空间感和立体感。运笔熟练简洁,造形生动逼真,别具一种清爽之神韵。

  相传王绂画竹曾有一段故事,他在北京时,夜闻箫声优美,于是乘兴画竹一幅,次日访吹箫者欲当面相赠。其人乃大商贾,见此当然高兴,立即送王绂以厚礼,请他再画一幅。王绂笑曰:“我为箫声访,汝以箫材报,汝俗子也。”遂把前画撕毁,礼物退还。这种傲岸孤高的品性,在王绂笔下的墨竹中时时自然流露,成为其人格的写照。

  本幅自题:“□□辛巳九日王紱寫寄塵外禪翁清供。”下钤:“孟端”。裱边有吴湖帆题:“辛巳爲建文三年,九龍山人時年四十歲。辛字上有剜補痕,蓋永樂靖難後忌諱而然。”依此,辛字上面所缺者应为“建文”两字,永乐改制后,收藏者忌讳,怕惹不测之祸,故挖去。政治风波每每累及艺术品,此其一例。所幸剜挖不多,于画尚无大损伤。洪武时王绂因事受牵连,谪戍山西大同,建文元年被释还京(南京),此图正是被释后二年所作,而孤高潇洒之气流露于竹间,可知他并不因遭受贬谪而稍意冷。《无声诗史》载:王绂尝“游太行,出雁门,往来晋代之间,周览形胜,辄感慨吊古,徘徊不能去。一时闻,人慕其名,争延致之,及观其气貌瑰岸,议论踔厉,益加器重。”是知王绂虽遭贬谪而更富经历,气格文采愈高,此图正是画家当时襟怀的写照。

  王绂此图,实乃借画竹抒发心怀,表示其对超豁出俗、不与庸俗污浊之徒相苟合的人格的赞美,故题赠友人“清供”。清代王应祥于本幅左上角题诗云:“遠懷天上玉堂仙,身綴鵷行又幾年。回首故國歸未得,夢魂應繞竹溪邊。”则是着意于王绂曾多年归隐九龙山,以为王绂作此图是借写竹而表达其怀念故乡之情。

  又诗堂有明代邵宝诗题:“萧萧数叶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千。”对王绂写竹的造诣备加推崇。诗中所谓“中书”,即指曾官“中书舍人”的王绂,不过王绂官至中书舍人时,已是永乐十年(1412年),是作此图十余年以后的事了。

撰稿人:赵炳文

作品展示:(此图片展示为浏览之用,非高清!)

王绂墨竹图轴

王绂墨竹图轴

下载链接:(下载图片高清,无水印!默认提供【JPG快速浏览版】【JPG高清版】【TIF高清版】3个版本,百度网盘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