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曹文埴 |
品名 | 乾隆御制书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成扇 |
朝代 | 清代 |
文件大小 | 18.0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829×2121 |
尺寸(CM) | 23.95×17.95 |
作品数量 | 1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 |
品名 | 清曹文埴书乾隆御制书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后 成扇 |
分类 | 成扇 |
作者 | 曹文埴 |
书体 | 行书 |
数量 | 一柄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宋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曰杀之三。帝尧曰宥之三。遂为千古名谈。而予以为实不经之论也。夫不经非谓其不出典故。如梅圣俞之所诘也。盖帝尧圣君。皋陶贤臣。圣君贤臣。必有一德同风之盛。不应大相径庭。虽都俞吁咈。并行不悖。要惟斟酌乎理之至。是相从而施之政事耳。杀之宥之。系人命之至重。而岂有不求一至是之理哉。且杀之宥之。亦非尧与皋陶所得。而主惟其人之自取而已。其宜杀耶。尧与皋陶皆应曰杀之。其宜宥耶。尧与皋陶皆应曰宥之。岂有臣则慢谓之应杀。而君则佯谓之应宥。是其人之果宜杀。果宜宥。君若臣原无定见。即三代以下。慎刑矜狱之君臣。未必出此。而谓尧与皋陶曾有是事。则予谓之不经。岂苛论哉。后世拟人以重辟。而曰以待恩。出自上者。皆苏轼此言。有以启之。夫幸而上有恩焉。其人已不胜临渊之凛。使不幸而如所拟。则冤无辜而害生命。是谁为之作俑乎。功疑之说向。亦具论于功臣像赞之序。夫与其疑而从轻从重。曷若明目达聪。虚心晰理。求其不疑。以定其轻重乎。或曰苏轼当神宗偏信王安石牟利致刑之说。故为是想当然之言。以矫其枉。何怪之深耶。夫斥新法可也。斥新法而诬及尧与皋陶不可也。且其流弊或致为君者。以为杀与宥皆吾可以自主。是益大不可也。御制书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后。臣曹文埴敬书。 |
典藏尺寸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15.8×44 |
全幅 | 27.5×45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作品展示】
![清曹文埴书乾隆御制书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成扇 清曹文埴书乾隆御制书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成扇](https://www.yfshuhua.com/wp-content/uploads/2024/12/清曹文埴书乾隆御制书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成扇.jpg)
清曹文埴书乾隆御制书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成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