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聂璜】《海错图第四册-无款合浦斑蟹》台北故宫博物院高清TIF大图网盘

【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聂璜
品名 海错图第四册-无款合浦斑蟹
朝代 清代
文件大小 18.0MB
分辨率(DPI) 300×300
像素大小 2829×2121
尺寸(CM) 23.95×17.95
作品数量 1
作品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格式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绘画
品名 海错图第四册 册 无款合浦斑蟹
A Zebra Crab
分类 绘画
作者 聂璜
数量 一幅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30.4×68
全幅 80.1

质地

【质地位置】 【质地】
本幅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题跋 本幅 楷书 (第一则)斑蠏。亦产合浦。本色绿。而斑点作红黑色。参差不一。皆粤人谢友所图述。并有文以附于后。谢三玉曰。余魏鄙庸。性好飘蓬。落落孤踪。燕游三冬。咄咄书空。转遨浙东。丁卯孟春。幸炙高风。丰度雍雍。珠玑满腔。未开茅衷。蟹谱先蒙。两螯芃芃。八足介虫。青赤紫黄。其类甚众。赋永歌讽。悉经巨公。予乃陋佣。奚须志颂。间尝阅历。每见奇容。有若佩铛。遍身刺锋。有如衣锦。满甲斑红。更有一种。实异名仝。在水之中。活活能动。起于涯陇。寂寂硁硁。欲投釜鼎。不堪荧烹。询我崖侬。捕伊何用。扁鹊药笼。藏以治肿。千般肿痛。一遇消松。本草载铭。出崕海滨。此石嶰也。谨绘斯形。复先生命。(第二则)石蟹之为物也。其形则蟹。其质则石。螯足不全。但存形体。大槩剖之。仍具壳内脉络。始信非石也。蟹也。今药室中多有其形。大小横斜。色泽不一。谱中所图。亦就予所偶见者写之。按本草注。石蟹生南海。云是寻常蠏耳。年月深久。水沫相着。因而化成。又曰。近海州郡多有质体。石也。而都与蠏相似。但有泥与粗石相杂耳。顾时珍海槎录云。崕州榆林港内半里许。土极细。赋性最寒。但蠏入则不能运动。片时成石。人获之置几案间能张明目。石蟹性寒。细研入药。原能疗目。然粤东谢友又云。磨治肿毒何欤。盖毒多发于火。寒药可除热结。况蠏性又能散乎。则医肿与医目同功而异用。书传所记。多传石中生蠏。每有人于深土石。璞中剖石得蠏者。此又不知何从而孕。又有人云。有得活玉蠏者。称为世宝。旷世难觏。图中所载石蠏非石。之能为蟹。乃蟹之化为石也。若此则本草所载石蛇。石燕。石鳖。石蚕。其亦为蛇燕蚕鳖之所化乎。更推而广之。星堕为石。老松化石。雉鸡化石。武当山妇人望夫化石。则化石之物。又不止一蟹。然则丈人峯。老僧岩。今而后定。当以袍笏加礼。尚敢以顽石目之耶。(第三则)合浦斑蟹赞。合浦产珠。乃亦繁蠏。老蚌有知。同看斑彩。(第四则)广东石蟹赞。面壁几年。一朝坐脱。躯壳不朽。千年如活。背。腹。(第五则)附浮石赞。是石没根。无端而生。幻泡成住。浪得浮名。(第六则)海岛间常有浮石飘流水面。盖水泡与沙土结成。小者如盘盂。大者如几如舟。凡撮嘴及蛎房。与小蟹并附焉。小蟹常寄居于蛎房之中。其形微红而小弱。闽人称为蛎虱。冬春之候。蟹卵初育。随潮飘散。到处皆是。蛎张壳吸水。每投其中。逾时成形。气体日亲。久而不去。而蛎亦遂相安。若已子然。所谓虫蛣腹蠏亦是类也。海人好事者。每于蛎肉内寻小蟹。以为晏客佳品。凡蟹背大乎脐。独蛎虱则脐包乎背。在柔肉之中。长壳为难。而长脐则易也。(第七则)蛎虱赞。有蟹寄居。不寒不饥。宁神静卧。常掩双扉。

主题

【主题类别】 【主题(第一层)】 【主题(第二层)】 【主题说明】
主要主题 水中动植物 合浦斑蟹、广东石蟹
主要主题 水中动植物 蚧蛤.蛎房 砺虱
主要主题 山水 奇石

技法

【技法】 【技法细目】
工笔

参考数据

【类别】 【参考数据】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68
收藏着录 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第三册,页1741-1748
收藏着录 〈海错图第四册 册 无款合浦斑蟹〉,收入李玉珉主编《故宫书画图录(卅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2.12),页448-463。

作品展示

海错图第四册_无款合浦斑蟹

海错图第四册_无款合浦斑蟹

【下载地址(支付后可显示下载链接,下载图片高清,无水印!默认提供【JPG快速浏览版】【JPG高清版】【TIF高清版】3个版本,百度网盘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