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代【曹秀先】《乾隆三阁记》台北故宫博物院TIF高清大图中国画古画素材

作品详情:

作品名称:乾隆三阁记
朝 代:
艺 术 家:曹秀先
作品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件大小:86.71MB(tif文件大小,不含jpg)
文件格式:TIF+JPG
作品数量:1.0幅
全图尺寸(CM):547.37×86.71
图片像素(PX):15516×1863
分 辨 率(DPI):72×72

作品简介:

材质尺寸:
纸 卷 20.1×197 厘米
简要介绍:
译文: 御制三阁记。文渊阁记。国家荷天。庥承佑命。重熙累洽。同轨同文。所谓礼乐百年而后兴。此其时也。而礼乐之兴必藉崇儒重道。以会其条。贯儒与道。匪文莫阐。故予搜四库之书。非徒博右文之名。盖如张子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胥于是乎。系故乃下。明诏勅岳。牧访名山。搜秘简幷出天禄之旧藏。以及世家之独弃。于是浩如渊海。委若邱山。而捴名之曰四库全书。盖以古今数千年。宇宙数万里。其间所有之书虽伙。都不出四库之目也。乃抡大臣俾总司。命翰林使分校。虽督继晷之勤。仍予十年之暇。夫不勤则玩日愒时有所不免。而不予之暇则又恐欲速而或失之踈畧。鲁鱼亥豕因是而生。语有之凡事豫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衘者。尚存其名。兹以贮书。所为名实适相副。而文华殿居其前。乃岁时经筵讲学所必临。于以枕经葃史镜已牖民。后世子孙奉以为家法。则予所以继绳祖考觉世之殷心。化育民物返古之深意。庶在是乎。庶在是乎。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而其详则见于御园文源阁之记。文源阁记。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自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于是就御园中隙地一。倣其制为之名之曰文源阁。而为之记。曰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大相径庭也夫。文津阁记。辑四库全书分为三类。一刊刻。一抄录。一祇存书目。其刊刻者以便于行世。用武英殿聚珍板刷印。但边幅颇小。爰依永乐大典之例。概行抄录正本。备天禄之储。都为四部。一以贮紫禁之文渊阁。一以贮盛京兴王之地。一以贮御园之文源阁。一以贮避暑山庄。则此文津阁之所以作也。于是乎分焉。欲从支派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则蹑迷途而失正路。断港之讥有弗免矣。故析木之次丽乎。天龙门之名标呼。地是知津为要也。而刘勰所云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者。实亦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夫山庄居塞外伊古荒畧之地。而今则闾阎日富。礼乐日兴。益兹文津之阁贮以四库之书。地灵境胜。较之司马迁所云名山之藏。岂啻霄壤之分也哉。臣曹秀先敬书。 (台北故宫)
钤印:

收传印:臣,秀先

作品展示:(此图片展示为浏览之用,非高清!)

清_曹秀先_乾隆三阁记

清_曹秀先_乾隆三阁记

清_曹秀先_乾隆三阁记_0

清_曹秀先_乾隆三阁记_0

清_曹秀先_乾隆三阁记_1

清_曹秀先_乾隆三阁记_1

清_曹秀先_乾隆三阁记_2

清_曹秀先_乾隆三阁记_2

下载链接:(下载图片高清,无水印!默认提供【JPG快速浏览版】【JPG高清版】【TIF高清版】3个版本,百度网盘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