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抃
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自号知非子,衢州西安县(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北宋名臣、词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起家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县、海陵县、江原县,迁泗州通判。至和元年(1054年),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人称“铁面御史”。嘉祐元年(1056年),出知睦州,移梓州、益州路转运使,迁右司谏,论事不当,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后,奉使契丹。还朝后,进位河北路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年),出知成都。宋神宗即位后,以知谏院召还,拜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年),反对“青苗法”,外知杭州、青州等地。熙宁十年(1077年),再知杭州。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年),逝世,时年七十七,获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既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的“铁面御史”,也是善于治理地方的清官能吏。治理蜀地时,为吏清正,以身作则,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使蜀地奢靡之风为之一变,政绩斐然,深受民众称道;任崇安知县时,主持兴修河渠,引城西河水入城,解决了城内的生活、运输、消防等用水,后人称为“清献河”,其设计科学,进水口的拦水坝历景千年不坏,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越州灾情严重时,巧用市场规律,救灾振荒,使“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葬”,把灾荒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善诗文,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