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己千(CC Wang)

王己千(1907-2003年)名铨,又名季铨,字衡才,号选青,早年别署迁、纪千、季迁、己迁, 晚号了然、愚公。著名中国书法家、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和书画交易商,其长达50余年的职业生涯備受國際尊崇。他以專業的鉴赏力为西方研究中国画奠定了基础。他的绘画和晚期书法作品,记录了一位传统文人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過程,1949年移居美国后,他在纽约生活和工作了半个世纪,其创作风格深受影响。王氏与20世纪重要的艺术运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包括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涂鸦和街头艺术等。

王己千出生于江苏苏州是最后一代接受传统文人教育的学者,他的家族是歷代显宦的东吴世家、书香门第,前十四代祖先中的王鏊(1450-1524)在明代时官拜宰相,且为吴门书派的先导,是祝允明与唐伯虎之师,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秉承家学,王己千从小就练习书法,后随名画家顾麟士(1865-1930)和吴湖帆(1894-1968)习山水画和鉴定。与当时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王己千接受了西方教育并获得了上海东吴大学法学学位,但他对艺术和书画鉴定的笃志却指引了他未来的人生旅程。

在进修法律学位的同时,他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彼时刘海粟为校长,刘氏是一位热衷于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中国艺术的改革先锋。后王己千的老师吴湖帆推荐这位刚毕业的年轻人出任故宫博物院赴英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展览的筹备委员会审查顾问,该展览于1935年至1936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伯灵顿宫举行,标志着故宫博物院1925 年設立以來首次選送文物出國展覽,在現實政治層面上,開啟了文物外交的先河。它向西方公众介绍了大量从未展出过中国艺术珍品,改變了西方對於中國美術的認知并激发了人们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的新兴趣,在中國美術史的建構上極具有劃時代之意義。

那时,王己千与同是展览委员会成员、德国学者孔达 Victoria Contag(1906-1973)的相识,同是热爱中国古代书画的两人一拍即合,为了便于后人对国画鉴定,他和孔达开始搜集书画家的印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记录。他们辗转到全国各地的私人收藏中拍摄了辑录印章近九千余方,并于1940年合力编纂出版了《明清画家印鉴》,此印鉴资料的出版对西方人了解中国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不仅在苏州美专教中国画,也开始在公共机构展出他的作品,并在1944年到1946年之间与徐邦达(1911-2012)和應野平(1910-1990)发起了艺术组织“Lüyi huashe 綠漪画社“

在这一时期,中国书画名作的公开展览是非常罕见的。为了能够品鉴原作(文人画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艺术家们寻求各种机会以接触到私人收藏。王己千出于这个目的,以及对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家马蒂斯(Matisse)和毕加索(Picasso)作品的好奇和喜爱,开始了他于1947-1948年至日本和美国的访问。在纽约驻留期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聘请他评估一批新购入的重要中国书画收藏。尽管许多作品被他证明是赝品,但这段经历巩固了王己千作为鉴定专家的国际声誉,也打开了这扇门,使他与大都会博物馆建立了一生的联系。

1949年,王己千移居纽约。在他早年的美国生活中,王己千继续创作和展出传统山水画,他的作品受到了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 -2014) 等学者的赞誉。但此时美国公众对传统风格的山水画并不太理解,于是王己千开始探索西方美学,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法。在1950年和1974年之间,他曾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上课,在那里同期的学生还包括抽象艺术家诺克斯·马丁(Knox Martin)、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年)和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 1928-2011年)。虽然王己千对抽象艺术的欣赏是逐步发展的,但此时他已将西方的技法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他借鉴后印象派点彩画派的技法,对“泼墨”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变体的实验,例如,将纸揉成球状,把凸出的角度浸入墨汁中,再印到纸上。这些随机形成的墨线,墨点和纹理都将会最终在王已千的传统笔墨下变成山水画中的树,房屋或山石。他也会用澹墨渲染来呈现变化多端的光和云,这种多样化也体现在他的斑渍和喷洒手法上。这些实验逐渐演变成对纸张进行预先处理所产生的偶然性效果的一种探索——例如,使用木板在纸上冲压以形成木纹图案。

20世纪80年代末,王己千走向了全新的阶段,他打破了传统书法作为文学文本的可读性功能,开创了极具挑战性的抽象书法图像。他在各种材料的表面使用一系列的媒介来创作,如纽约艺术商店中的各式毡尖记号笔、油画用鬃毛扁刷和海绵画刷。用色也更为自由和大胆,他通过随机和即兴的行动,重新配置了汉字的结构和间架。其创作成果是形成了一种介于绘画和文字之间的新图像表现形式。终于,王氏从几千年的中国书法传统中解放出来,这些抽象汉字如音符一般跳跃在彩色的美术纸、木板、报纸,甚至纽约电话簿上。如同他的晚号“了然”一般,这些后期作品始于直觉又十分直接,融合了东西方美学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实践,标志着王氏从中国传统山水画家蜕变成为一位与美国80至90年代文艺思潮息息相关的国际当代艺术家的渐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