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懿

曾懿(1852年—1927年),又名朗秋,字伯渊,清代女名医,四川华阳县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四川成都)一个官绅家庭。十岁时其父曾咏卒于江西鄙阳任所,其母左锡嘉带着子女返回了四川老家。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左锡嘉把家搬到了成都城附近的浣花溪一带,这个新家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近在咫尺。在左锡嘉淳淳教诲下,曾懿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曾懿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
她的著作《古欢室医书三种》,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首要部分组成。《医学篇》誊写成于光绪三十二年,相称于公元1906年。当时曾懿已经54岁了。《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上册共4卷。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下册也有4卷。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
曾懿的父亲曾咏是清道光甲辰科进士,母亲左锡嘉亦富有才学,擅长诗赋、书画。曾懿天资聪慧,诗词过目成诵,五岁时父母就教她识字、作画,稍长就让她随意浏览家中所藏书籍,为她打下了治学根底,养成了广博兴趣。10岁那年,曾咏病故在安徽安庆任上。曾懿和母亲回到双流,居住在茅屋之中,全靠母亲卖字画糊口。为了让子女成才,母亲左锡嘉将家从偏僻闭塞的乡里迁居成都市杜甫故居浣花溪草堂一旁生活。母亲擅长金石词章、书画刺绣、烹饪之术等,曾懿耳濡目染,牢记在心。
在成都书画界小有名气的曾懿,有一天突然对外宣布,她要开设诊所,悬壶济世。这不禁让认识她的人们大吃一惊。原来在曾懿家中,珍藏着许多医药典籍,曾懿在阅读其它经典的同时,也悄悄研读过不少中医经典。有几年,她一连得过四次温病,于是她就照着清代著名的温病医家吴鞠通的学说及处方,悄悄去药铺抓药煎服,没想到居然都很快痊愈。正是基于中医对自己的治疗效果,曾懿做出了当一名中医的决定。曾懿的父亲曾咏是清道光甲辰科进士,母亲左锡嘉亦富有才学,擅长诗赋、书画。曾懿天资聪慧,诗词过目成诵,五岁时父母就教她识字、作画,稍长就让她随意浏览家中所藏书籍,为她打下了治学根底,养成了广博兴趣。10岁那年,曾咏病故在安徽安庆任上。曾懿和母亲回到双流,居住在茅屋之中,全靠母亲卖字画糊口。为了让子女成才,母亲左锡嘉将家从偏僻闭塞的乡里迁居成都市杜甫故居浣花溪草堂一旁生活。母亲擅长金石词章、书画刺绣、烹饪之术等,曾懿耳濡目染,牢记在心。
在成都书画界小有名气的曾懿,有一天突然对外宣布,她要开设诊所,悬壶济世。这不禁让认识她的人们大吃一惊。原来在曾懿家中,珍藏着许多医药典籍,曾懿在阅读其它经典的同时,也悄悄研读过不少中医经典。有几年,她一连得过四次温病,于是她就照着清代著名的温病医家吴鞠通的学说及处方,悄悄去药铺抓药煎服,没想到居然都很快痊愈。正是基于中医对自己的治疗效果,曾懿做出了当一名中医的决定。